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逃跑吧少年神明服

  • 资讯
  • 2025-05-10 23:19:36
  • 1
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怎么攻击传奇sf私服,传奇怎么攻击其他玩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三角洲新闻网 黄河三角洲有哪些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 ,“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即所谓

沙尘暴:“真正的沙物质不是来自于原生沙漠戈壁,而是来自于地表受人为活动

扰动 、植被被破坏以后的沙漠化地区 。我国境内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万年以前 、

青藏高原隆起后 ,由于西部气候的干旱而形成,它们表面的细物质经过漫长的地

质时期早已被风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砾石 ,沙漠表面覆盖的也是粗沙 。所

以,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近50年来沙尘暴的沙源区主要来自由于土地退化过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

发生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沙漠化及其易发地区。我国塔

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受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为绿洲灌溉农业;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不当 ,下

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度带盲目开垦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 ,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

重超载等引起 ,以农耕地土壤沙化 、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三、山东蓝黄两区网的简介

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特别是山东省“两区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奋发有为 、务实工作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顺利起步、扎实推进,在优势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经济合作、未利用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 、各个方面的广泛参与和鼎力相助。新华社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宣传机构之一 ,长期以来对山东省“两区”建设给予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为加强对“两区 ”建设的宣传推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两区”建设全面展开之际,山东省发改委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充分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 ,携手共建了山东蓝黄两区网 。由山东省发改委和新华社山东分社联合主办的山东蓝黄两区网在山东大厦举行开通仪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逃跑吧少年神明服

黄河三角洲新闻网 黄河三角洲有哪些城市

呢?据国家对黄河的配水方案,黄河每年58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 ,其中370亿立方

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 ,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

床里的泥沙 。然而前者的实际用水量已大大超过了370亿立方米,仅沿黄50多座城

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就超过300亿立方米,刷沙水量则没有保证 ,加剧

了下游泥沙淤积,削弱了行洪能力。

为了抵御旱灾,各种水利设施便瞄准了黄河。中国水利科学院王浩先生(1999)

说:“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断流的根本原因 ,

还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无序引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实测平均径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两岸的引水能力却高达4000立方米/秒,大量无序引

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消耗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 ,滋润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黄河径

流则日趋衰竭。20世纪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长度为242公里,80年代为256公里,

90年代达到392公里 。90年代以前 ,断流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 。1992~1994年,断

流上延到山东济南附近;1995年断流延展到河南夹河滩以上,长达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开封以上 ,长达704公里 ,占黄河下游干流长度的90%以上。据利

津水文站实测资料,20年间累计断流70次,共908天 ,平均年断流45天,其中199

7年断流226天。与此同时,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 ,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亿立方米,相当于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亿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亿立方米的59% 、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亿立方米的47% 。一些专家

预测 ,如果以5年时间为单元计算,到2000年黄河下游将出现年年断流现象,到2

020年黄河下游将会出现全年干涸 ,黄河由此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

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 ”之一是:“青海省

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 ,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

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 。”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 ,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现了自1997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 ,

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叁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缩30米 。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 ,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

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 ,星星峡

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

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

干旱化、荒漠化 ,已成为威胁我国生存环境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占国土面积40

%的北方地区干旱化,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河网干枯 、湖泊萎缩、雪线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据近年来得到的观测资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 ,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 。新疆全区湖泊面

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 。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从1979年~1998年,我国冰雪覆盖面积缩小了11% ,祁连

山冰川从1956年~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西部为2.2米/年 ,远

远超过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根据遥感测量分析,长江源头冈加曲巴冰川

一带,近30年冰川后退了600米 ,平均每年20米。

干旱化推动荒漠化,荒漠化加剧干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宗忆

研究员(1999)撰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 、分布较广、危害较严

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 ,

遍及13个省区市,包括90个整体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

。据测算 ,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 ,间接损失则更大 。

由于砍伐森林 、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耕作与放牧,导致荒漠化南下东进。

荒漠化使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难民” ,迫使人们背井离乡,寻找

新的生存环境。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 ,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 。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带,大风一吹 ,飞沙走石,沙石顺风流动,以每小时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进 ,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我国“叁北 ”地区,约有2亿亩农田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有15亿亩草场沙化,牧草

退化 ,牲畜承载力下降;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的灌渠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有80

0多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风沙威胁。据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协报》

报道: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盟段一条长154公里 、宽50米的防风固沙林

带 ,如今已基本变为枯障 。黄沙正以每年5~ 8米的速度威胁着黄河 、包兰铁路

与110国道。磴口县许多干渠泄洪闸被破坏,流沙漫过大堤,吞噬良田近万亩。河

道淤积比县城高出4米多 。1993年几次沙尘暴 ,加大了输沙量,导致河堤决口,形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复

功能 ,但人为破坏常常使沙化土地难以自我恢复植被,仅以青海为例。青海省地

处黄河的源头,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大,自然平衡

一经破坏 ,就难以恢复。目前青海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包括天灾与人祸)

问题:一是草地退化 。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占全省总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

大。20世纪80年代 ,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青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事非法的掠

夺式开采,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再恶化 。黄河源头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 ,草场承载力低,1公顷草地可养活一只羊,一旦破坏 ,很

难恢复。草地成为裸露的土壤后,靠自然恢复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头草场破坏

,导致沙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使黄河径流出现减少趋势;二是草地与植被退

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 ,其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年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40吨,

致使黄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

失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 ,相当于青海省1985年农用化肥的两倍多;叁是

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 ,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1997年青海湖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 ,下降

了26.3% 。1997年黄河上游的来水也降低到历史最低点,龙羊峡 、李家峡等大型水

库比1995年少蓄水24.9亿立方米。

新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

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见2000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符淙斌研究员指出

:“占我国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干旱化 ,是环境系统整体的异常变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对区域生存环境影响在综合表现 。”安芷生院士则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来 ,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主要依

据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自6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近50年来的土壤湿度

资料表明,干旱化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远东绒布冰川的冰芯

记录 ,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退缩当中;干旱灾害统计结果表明,60

年代以来,东北和华北的旱灾面积持续增加;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实地考察

证实干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剧 。 ”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重点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互相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1年初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

大家好,关于黄河三角洲新闻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 ,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河三角洲有哪些城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黄三角新闻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网站宣传力度咋样呀
  2. 谁晓得关于黄河的资料
  3. 山东蓝黄两区网的简介

一、黄三角新闻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网站宣传力度咋样呀

1、黄三角新闻网是经省委宣传部 、省委外宣办、山东新闻网批准成立 。黄三角新闻网以“立足黄三角,服务环渤海”为宗旨 ,深刻践行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全面、准确 、翔实、及时的宣传、推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展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新举措 、新进展和新风貌 ,提高知名度 ,增强吸引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2、山东新闻网山东新闻网,英文版名称为"网上山东"(shandong on internet))于1997年创办 ,是山东省、也是全国最早的新闻网站之一。网站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设立,具有独立新闻采编资格,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的唯一新闻网站 ,由山东省记者协会主办,是省委宣传部 、省委外宣办确定的省委 、省政府重要信息发布平台,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唯一指定英文网上直播媒体 。同时山东新闻网还负责山东省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平台建设维护工作。山东新闻网的经营管理和维护工作,由山东英特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济南伊特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承担。山东新闻网以省委宣传部、省记者协会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省内及全国各重点媒体 、网站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新闻、信息、专业 、门户"为目标,形成了新闻、政务、信息 、服务和专业频道五大特色板块联动格局 。尤其是近期经过整体改版后,其资源量迅速扩大 ,在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质的飞跃!现如今 ,山东新闻网已经成为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地市和全省高校等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山东新闻网的目标是:建成山东新闻资源整合平台,以英文为主的对外宣传平台,山东经贸新闻信息平台和山东省委 、省政府重要信息发布平台 ,同时服务于山东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和省记者协会有关互联网管理、对外宣传的技术和信息平台建设维护工作,为山东走向世界,为山东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谁晓得关于黄河的资料

第一个资料:(图文黄河资料)

黄河 ,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 ,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 ,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 ,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 ,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 ,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 ,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 、陕西、山西、青海 、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 ,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 ,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 、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 ,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 ,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 、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 ,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 、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 ,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 ,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多年前 ,皇帝 、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 ,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 ,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 ,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 、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 ,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 ,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 。耐人寻味的是 ,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 ,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 ,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 ,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 ,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 。向西北开拓移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 ,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 ,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

十一 、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 。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的中心皆偏于西北 ,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广种薄收 ,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 ,国力达到顶峰,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 ,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 、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

十二 、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 ,宁夏贺兰山 、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 。宋朝官商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 ,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 ,以便以屯养军 ,以军隶民。当时"屯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 。明初驻屯雁门 、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因山势峭壁拔 ,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 ,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 ,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

十四 、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 ,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 ,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 ,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 ,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千年来 ,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 。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 ,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 ,植被一经破坏 ,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 。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 ,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 ,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 ,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 ,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 ,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 ,在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 ,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 、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 ,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 。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 。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 ,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 ,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母亲河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 ,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

二十二 、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 ,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 ,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黄河供水 。

二十三 、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 ,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 ,是全国的17.3% 。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 、冠县一带竟只有25毫米。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 ,东至太行山 ,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 、内蒙古、陕西、山西 、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 ,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64.2万km2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 ,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吾友东南美 ,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 ,暇日复销忧 。

时与文字古 ,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 ,掩泣赴行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流经

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 、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

。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两岸人民离不开黄河水 。那么 ,黄河到底有多少水资源